Hotelling线性城市模型的一个例子和简要分析

例子:

假设在一个长度单位为1的线性城市,其间有N个能够提供简单劳动力的工人均匀分布于城市中,有两个工地均提供简单劳动的工作机会给这些工人,它们分布于城市的两端。(工地0,工地1),工人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工地付出劳动得到收入,假设工人因为生活所迫必须付出劳动养活自己,短期内也不能离开这座城市,在工作的同时,工人们必须承担从居住地到工地之间交通费用,每单位长度每天费用为ρ, 工地0每天的工资为W0, 工地1每天的工资为W1; 这样作为一个坐落于x处的工人每天选择工地0的收益为W0-ρx2; 选择工地1的收益为W1-ρ(1-x) 2,工人会为选择工资更高的工地工作。

而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为D0=(1-W0)*N; D1=(1-W1)*N

现在我们想知道,有多少工人会去工地0做工。

假设有一点x*,对于在这一点上的工人来说,选择工地0和工地1将得到相同的收益。即1,, 解得2 ,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知道在x*左侧的工人会选择去工地0工作,而在其右侧的工人会选择去工地1工作。

这样两工地的劳动力供给分别为:

3

 

而我们假设两个工地劳动力的需求函数分别为D0=(1-W0/2ρ)*N; D1=(1-W1/2ρ)*N

令S0=D0, S1=D1;则

由最优反应,可以解得两个工地唯一的NE工资W=W0=W1=ρ,这样两个工地雇工人数相同各为N/2。

魔镜

面对别人令人厌恶举动和言语,我们固然可以去讨厌,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去检视自己会不会在某些场合也做出这样的令人厌恶的举动,说出不该说出的话,并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我们最需要就是管好自己的情绪,语言和行为,完善自己的心智,而不是降低人格去与那些无聊的人争论。——我的新浪微博

新东方的那本小书《生而为赢》中有一篇文章,叫做 Mirror, Mirror, What do I see 读着颇有感触,于是在回家的车上用手机写下了这段微博。 想想看,人类社会之所以会进步,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因为我们有一种能力,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东西。就像博弈论课上那位Yale的教授说的, “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所以遇到问题首先想着推卸责任,责怪别人,而是先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站在别人地立场上,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给别人带来了不满。而后再去判断别人,对吗?

给Ta留一个点空间

室友和其他几个同学又去打篮球喝酒了。其实也没什么,都已经是四年级的人了,聊天的内容嘛,无外乎是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或许每个都有一些遗憾,也难免犯错,所以有的时候会后悔。谈到女生的时候,他总是有些感慨,或许说是“遗憾”吧。其实故事很简单。 继续阅读“给Ta留一个点空间”

社交网络

刚才(事实上是上周六)抽空看了下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这是一部介绍Facebook的电影。通过描述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的和他在创立Facebook前后的一些故事,介绍了facebook的发展历程。

看完电影,想象着现实中的 Mark Zuckerberg 是什么样子的,偷偷的希望他和电影中的角色有很大的差别。或者也或许他就是这个样子。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Mark Zuckerberg这个角色,有人说一个Geek就应该是这样子,可是我总觉得Mark眼中除了代码就是钱,似乎不太把朋友的关系放在眼里。不过他确实有许多过人之处,这才有机会让他成为这个地球上最年轻的Billionaire。单从电影脚本上来讲,先不论Mark是否偷窃了两兄弟的创意,他毫不顾忌的吐槽精神就有些令人不能接受。不过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是这样宅男类型的人,或许就没有今天的facebook,而或许真的对于Mark来说朋友有可能比不上他的那些代码。。。Who Cares? 今天facebook和其他sns的发展这些都要感谢Zuckerberg和无数像他一样的开发者们,我们必须感谢他们为Web2.0时代做出的贡献。因为现在只要有了Facebook和那些类似于Facebook的SNS网站,任何人,甚至是两个素未谋面的人之间都可以方便的建立起关系。试想这在几年前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呀!

而当我仔细再次思考着电影中的那些官司和斗争时,我觉得有一句话必须说明白:“或许商业利益面前,没有人能够不为自己多考虑一些东西的。”就像那个冻结了Facebook银行帐户的创始人可曾想过,如果Facebook因为他的这个举动而倒下了,对于今天的世界是多大的损失,那现在的他还有资格拿着Facebook 5%的Share坐拥着13亿美金吗?所以有的时候想想Zuckerberg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行事方式可能让人觉得不太舒坦吧。